導語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時時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一切的答案盡在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渠海霞譯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中!
日本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
蔡康永、張德芬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
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作序推薦!
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
內容提要

本書用“青年與哲人的對話”這一故事形式總結了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學)。
風靡歐美的阿德勒心理學對于“人如何能夠獲得幸!边@個哲學問題給出了極其簡單而又具體的“答案”。了解了足以被稱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個真理”的阿德勒思想之后,你的人生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又或者,什么都不會改變嗎?
來吧,讓我們與青年一起走進這扇“門”!
媒體推薦
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地許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實現它!
——曾寶儀
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陳文茜
一部振奮人心又好讀易懂的心靈作品?赐曛,你絕對可以為你無意義的人生增添美麗色彩的意義。好書!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心理咨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
——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會會長 國家心理督導師 韋志中
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知乎專欄作家 動機在杭州
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也許閱讀過程中你會被作者的“犀利”顛覆三觀,心生不爽。但不爽過后,抬頭看窗外,滿目清涼,世界會美好很多……
——關系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既適合作為大眾的自助手冊,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臨床指南。
——資深心理咨詢師 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 張沛超
不死不生。對于一個渴望擺脫舊日模式、重新生出一個自己的人來說,勇氣總是頭一位的。這個勇氣包括不怕試錯、不怕被黑、被死千回還能重新活過來的力量。
——《心探索》雜志執行主編 趙曉梅
這是一劑烈性藥,它會刺痛你的意識的神經。不要抗拒它,一口一口地喝下去。在被你所討厭的勇氣當中,你會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壹心理創始人 黃偉強
成長意味著獨立,青年在面對獨立的人生之時,以往的各種存在焦慮會涌現而出。本書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燈塔,它堅定而讓人愉悅的言語,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點火種,照亮并引導我們屬于自己的未來。
——心理學空間
目錄
本書的贊譽
推薦序一 勇氣的心理學
推薦序二 自我的枷鎖和解放
推薦序三 人唯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時,才有勇氣
譯者序
引言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弗洛伊德說錯了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變成別人”嗎?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為什么討厭自己?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與復仇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鏈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那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人際關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有鼓勵才有勇氣
有價值就有勇氣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關系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別?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甘于平凡的勇氣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舞動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后記
作譯者簡介
前言

勇氣的心理學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既適合作為大眾的自助手冊,也可以作為專業人員的臨床指南。本人在這兩個方面都受益匪淺。
作為一般讀者,它可以是你接觸心理白助的第一本書。你可以不需要任何準備知識就可以從容地打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甚至不需要知道阿德勒是誰、他跟弗洛伊德有什么關系。本書由在當代并不常見的對話體寫就,延續了很多古代經典賴以傳世的方式,如《論語》《黃帝內經》《理想國》及大多數佛教經典。對話體使得我們閱讀的時候感到非常親切,有“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的體驗:我們可以跟隨書中兩位主角的對話,跟隨他們的辯論進入阿德勒式的心靈成長世界。尤其要點贊的是書中設計的案例樸實平直,沒有以“躁郁癥”或“多重身份”等險奇案例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這些都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生活議題。很多時候,在閱讀中甚至會強烈地感覺到,我就是那個不斷發問的年輕人。我在春節期間閱讀了這本書,老實講,很多時候都有被警醒的感覺。例如書中所呈現的阿德勒的教育理念:“既不要批評,也不要表揚你的孩子!币酝視容^注重避免嚴厲的批評,現在也會稍稍注意不要過分表揚自己的孩子。盡管作為一名專業的助人者,這樣的結論早不陌生,可是在本書中重新溫習這個議題的時候,還是再次被阿德勒和兩位日本同道善意地隔空提醒了。相信讀者自會發現對自己有益之處。
你也許是一位跟我一樣的執業心理咨詢師,可能你也長久以來沉浸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坦率地講,我本人從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中獲益匪淺:接受精神分析甚至是我30歲前做出的最為英明的決定,從那之后我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也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詢師有六年了,每一年我都更為信服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繼者的理念(與我而言主要是英國精神分析家比昂),但這樣的逐步信任也隱含著一種危險——那就是過分認同并忠誠于一種信條,不知不覺間開始通過一根管子去觀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細,哪怕是你經常反省這一點)。換句話說,我可能中弗洛伊德的毒太深了(盡管我嘗試著多學學榮格以稍稍解毒,結果發現自己更沉醉于內心和過去的世界),在這個時候讀到的阿德勒的確是一劑及時的良藥。阿德勒對于當下的重視,對于人際的理解,對于勇氣和決定的重要性的再三確認……在我的內心久久回響。盡管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一摞阿德勒的書正在來我書房的路上,我并未決定從此做一個“阿德勒主義者”,因為我看不出阿德勒有這樣的暗示,也讀不到本書的兩位作者給出了這樣的誘惑。本書的兩位日本作者在很多時候都顯示出他們所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對阿德勒的“共同體”進行詮釋時,顯示出了儒家和佛教的影響,相信各位同樣生活在東方文化中的同仁能發現更多。
這是一本讀起來容易,但寫起來不容易的書。對話體的格式要求作者不能簡單地羅列結論,而要通過對話顯示和展開我們是如何得到智慧的,閱讀中我能感覺到作者的心血投注。我從來沒有寫過“推薦序”,讀了這部書的一個直接的好處是,它讓我有了寫這篇薦文的“勇氣”。我老老實實地把我閱讀這本書的感受,以及我覺得它好在哪里交代出來,這也算是跟各位未曾謀面的同讀者的一種對話吧。
是為序。
資深心理咨詢師 香港精神分析學會副主席
張沛超
2015年3月6日于深圳福田
后記

人生中有時候無意問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1999年的冬天,當時還是20多歲的“青年”的我在池袋的一家書店里非常幸運地邂逅了這樣的一本書——岸見一郎先生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
淺顯易懂的語言、深刻睿智而又簡單實用的思想,那種否定心靈創傷、把原因論轉換為目的論的哥白尼式的轉變,使之前一直被弗洛伊德派或榮格派言論所吸引的我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究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什么人呢?為什么自己之前一直不知道他的存在昵?我開始到處搜購關于阿德勒的書并埋頭研讀。
但是,我逐漸察覺到一個事實。我所探求的不單單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通過岸見一郎這位哲學家過濾之后,可以稱之為“岸見一阿德勒學”的思想。
根據蘇格拉底或柏拉圖等希臘哲學進行說明的岸見先生的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阿德勒不僅屬于臨床心理學的范疇,他還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學家。例如,“人只有在社會背景下才能成為個人”這樣的話簡直就像是黑格爾,比起客觀事實更重視主觀性的解釋這一點又是尼采的世界觀。此外,與胡塞爾或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相通的思想也有很多。
并且,根據這些哲學性洞察,提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人可以隨時改變并能夠獲得幸!薄皢栴}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氣”等主張的阿德勒心理學一下子改變了彼時正是煩惱不己的“青年”的我的世界觀。
雖說如此,周圍卻幾乎沒有知道阿德勒心理學的人。不久我便希望“能夠與岸見先生一起出一本堪稱阿德勒心理學(岸見一阿德勒學)指南的書”。之后便聯系了幾位編輯,終于等到了這樣的一個機會。2010年3月,我終于有幸見到了住在京都的岸見先生,這距離我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入門》這本書已經過了10多年。
此時,作為對岸見先生“蘇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圖所留傳,而我想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這句話的回答,我脫口而出的“那么,我要成為岸見先生的柏拉圖”這句話便是本書的起源。
簡單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阿德勒思想也許會被認為是講述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又或者會被認為是在提倡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論。
所以,為了慎重解答讀者們可能存在的疑問,本書決定采用哲人和青年間的對話篇形式。
就像本書中也提到的那樣,把阿德勒思想當作自己的思想去實踐并沒有那么容易。想要排斥的地方、難以接受的言論、令人費解的建議,這些都可能會存在。
但是,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了。
最后,衷心感謝把年輕的我不當作徒弟而是當作“朋友”看待的岸見一郎先生、給予了莫大支持的編輯柿內芳文先生,還有諸位敬愛的讀者。
非常感謝!
古賀史健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青年:剛才您提到“另一種哲學”。但我聽聞先生的專長好像是希臘哲學吧?
哲人:是啊,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和希臘哲學為伴。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知識巨人們一直都陪伴著我,F在我也在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對古希臘的探究也許終生都不會停止。
青年:那么,“另一種哲學”又是指什么呢?
哲人:它是由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紀初創立的全新心理學。我們現在一般根據創立者的名字而稱其為“阿德勒心理學”。
青年:這倒是讓我有些意外。希臘哲學的專家還研究心理學嗎?
哲人:我不清楚其他的心理學是什么情況。但是,阿德勒心理學可以說是與希臘哲學一脈相承的思想,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
青年:如果是弗洛伊德或榮格的心理學,我也多少有些心得體會。的確是非常有趣的研究領域。
哲人:是的,弗洛伊德和榮格也非常有名。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核心成員。但是,兩人后來因觀點對立而導致關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據自己的理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
青年:個體心理學?可真是一個奇怪的名字?傊,這個叫阿德勒的人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吧?
哲人:不,不是弟子。這一點常常被人誤解,在這里必須對此作出明確否定。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齡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關系,這一點完全不同于把弗洛伊德視若父親一樣仰慕的榮格。而且一提到心理學,人們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榮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的三大巨頭之一。
青年:是啊。我這方面的知識的確還有所欠缺。
哲人:你不知道阿德勒也很自然。阿德勒自己就曾說:“將來也許沒人會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們會忘記阿德勒派!钡,他說即使如此也沒有關系。因為他認為阿德勒派本身被遺忘就意味著他的思想已經由一門學問蛻變成了人們的共同感覺。
青年:也就是說,它是一門不單純為了做學問的學問?
哲人:是的。例如,因全球暢銷書《人性的弱點》和《美好的人生》而聞名的戴爾·卡耐基也曾評價阿德勒為“終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而且其著作中也體現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樣,史蒂芬·柯維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的許多內容也與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也就是說,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但是,可以說領先時代100年的阿德勒思想非常超前。他的觀點具有極強的前瞻性。
青年: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希臘哲學,先生的主張也借鑒了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明白了。那我就要再問一下您的基本立場了,您究竟是哲學家還是心理學家呢?(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