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生活緊繃,壓力重重?
無窮無盡的工作催生空前的無力感?
即便如此,生而為人依然要奮力前行?
把一個人壓垮的不是壓力,而是承受壓力的方式。
本書要講的不是抑制、消除精神壓力的方法,而是把壓力轉化為成長動力的方法。
內容提要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存下去,精神壓力在無意識間產生,并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任何系統都不是完美的,壓力也有過度的時候。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給精神壓力貼上“惡”的標簽。所謂“惡”的壓力,只是那些看不清、說不明、影響人情緒的壓力。精神壓力的產生機制,是我們大腦中的一種重要的機制。這種機制和我們是共存共榮的關系,我們要學會和精神壓力友好相處,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減少它的危害。
本書將盡可能淺顯易懂地通過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知識來解讀為什么人會有壓力,不僅會教您消除負面精神壓力的方法,還會教您如何發揮精神壓力的積極作用,幫您借助適度的精神壓力,更好地實現自我成長。
目錄
第一章 動力
01 所謂動力,到底是什么?
02 理解動力世界的結構
03 神經科學的需求五層說
04 從分子的世界分析動力
05 動力與心理安全狀態
06 多巴胺對動力的作用
07 為提高動力,我們需要留意的事情
08 整理激發動力的因素
09 動力與痛苦的關系
10 金錢與動力的特殊關系
11 管理動力
第二章 精神壓力
01 理解精神壓力的原理
02 把精神壓力分解開來思考
03 認識精神壓力
04 模式化學習成功之前的精神壓力
05 產生精神壓力時,人腦的反應
06 適度的精神壓力
07 應該避開的精神壓力
08 避免慢性精神壓力
09 與精神壓力正確相處的15個提示
10 為了更好地和精神壓力打交道
第三章 創造力
01 神經科學領域的創造力
02 理解創造力的前提與復雜性
03 人腦與人工智能的比較
04 通過神經科學的知識來提高創造力
05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捕捉創造力
06 發揮創造力的大前提
07 從宏觀視角捕捉創造力
08 啟動默認模式網絡的方法
09 有關過去和未來的對話,可以激發創造力
10 用突顯網絡激發創造力
11 連續對不確定性事物發起挑戰,是培養創造力的好方法
12 想象身體的狀態是對創造力的強大支援
13 創造力與大腦信息整合系統
14 創造力與語言、非語言的信息處理
15 發揮創造力時用不到的大腦機能
16 提高自己的創造力,什么時候都不晚
后記
前言

本書將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析“人腦中發生了什么(WHAT)”,并探討“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WHY)”。當您理解了WHAT和WHY之后,相信您也就掌握了控制自身動力、正確面對精神壓力、提升創造力的能力。
看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問,你為什么不講“如何去做(HOW)”呢?
因為我想把“如何去做(HOW)”這部分,留給每一位讀者去思考。因為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狀況、處境,具體該怎么去做,也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如果我勉強把HOW抽象化、一般化,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讀者朋友的情況。
我不會告訴大家“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因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僅僅是一方向另一方單向灌輸知識,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
即使我告訴您該怎么去做,您也不一定能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神經科學也主張不告訴人們怎么去做,而是引導人們找到答案。
書店里有很多教大家該怎么做的書,寫這些書的作者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對頭腦中的各種信息進行取舍,加以抽象化、一般化總結出來的經驗。作者根據這樣的經驗取得了成功,但讀者如果生搬硬套作者的經驗,不可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要想學習怎么做,必須首先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所面臨的狀況,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試行,在經過反復試錯、修正之后,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套尋找正確方法的流程。只有通過這套流程,才能創造出對自己有價值的方法。
總而言之,所謂正確的方法,可謂千人千法,學會獨立思考非常重要。教您方法的人,所具備的能力和您不一樣,所處的環境、狀況和您也不一樣。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自己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貌似有點困難,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您讀了這本書之后,就會發現其實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一點也不難。
聽過我講座的朋友,學會了面對自己,也開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該如何去做。實踐這樣的思考程序之后,我親眼看到他們都得到了成長。其實,這個思考的程序,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不一定非要指向某個特定的結果去學習。
所謂有成效的學習方法,就是結合自身的特點,改造世間各種成功的方法,把它們變成適合自己的方法。本書中,也會從WHAT和WHY出發,為您提供一些有關HOW的啟發。請大家一定不要生搬硬套我關于HOW的觀點,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對這些觀點加以改造。如果您能牢記這一點,再讀我的書,我將感到無比欣慰。另外,為了把抽象、難懂的神經科學講得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淺顯易懂,書中還插入了很多獨特、有趣的插圖。希望這些插圖能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您時刻思考:“如果是我,我會……”
我從一個前所未有的切入口,來探討動力、精神壓力和創造力,希望借此能幫助您解決身邊的問題,也希望幫您真正地實現自我成長!
后記

在本書的開頭我就講過,神經科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現在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高速發展。也就是說,在神經科學界,雖然還存在巨大的未知領域需要探索,但目前也有大量的新理論、新知識被發現。
關于人腦機能的運轉原理,還有很多部分被稱為“黑箱”,處于我們尚不了解的狀態。但我堅信,隨著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黑箱”的部分會越來越小、越來越透明。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解開的人腦之謎,將極有可能給人類的幸福(well-being)和成長(學習)帶來巨大的影響。
世界各國已經快速行動起來,爭相把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造福人類的實踐當中。但在日本,對神經科學的一般應用才剛剛起步。讀到這本書的朋友們,我希望你們站在神經科學研究的前沿,時刻豎起接收信息的天線,敏銳地捕捉最新研究成果,把人腦機能和人腦運轉原理的最新發現,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作為一名所謂的“神經元入侵者”,我也在神經科學領域不斷鉆研,發現了一些新的理論和觀點。我在人工智能(AI)等信息處理領域,獲得了不少專利許可。在我看來,今后人工智能處理信息的精度將不斷提高,它們能做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就像很多學者擔心的那樣,在不久的將來,一部分人類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代替。
在這個預測的基礎上,未來將難免出現一場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對決。正像本書中所講的那樣,我們人類的頭腦對于新事物會保持較高的警惕性,容易做出消極的預測。由于人腦的這種思維特性,構想出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對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我在講創造力的那一章中也說過,人腦與人工智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人類是有機體,而人工智能是無機體。兩者能做的事情也不一樣。人工智能擅長在某個領域進行精確計算,但它不會像人類那樣吃到好吃的食物感到愉快,也不會像人類那樣即使畫不好也愛畫畫?傊,人類能做的很多事情,人工智能是做不來的。所以,人類沒有必要和人工智能對決。雙方各有強項,也各有弱勢,只有本著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的態度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世界。
在時代發生變革的時期,抵觸、否定,甚至抱怨,很容易,但這對自己又有什么好處呢?只有在變化的環境中審時度勢,吸收最新信息,然后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從長遠的角度看,才能實現進化。不管時代怎么變革,只有順應變化,才能生存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因為每個人頭腦中的記憶不同,每個人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但要想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就要靠與時俱進的眼光和因勢利導的思維方式。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的流行,讓時代陷入不安,這種不安還在延續。肉眼看不見的恐懼,讓人們對很多事情都陷入消極的情緒。人類頭腦的一個特征就是更容易關注風險和消極的事物。但是,在這種現狀中,如何活用頭腦的機能,找到新的希望和新的機會,也正是本書要向大家傳遞的重要信息。
……
我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雄心抱負?因為我們經常追問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一直認為,如果是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也無法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只有沉浸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激發出原動力,即所謂的“多巴胺驅動”。
我想讓更多的人投身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加速他們的學習、成長。
關于人類頭腦的相關知識,我認為自己了解得并不比專家少。當然,在某一專業領域,肯定還是專家研究得更深入,但從多角度把握的視點來看,我自信比大腦科學專家了解得更寬廣、更全面。我要把自己的優勢、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改變世界的實踐中去。
近年來,呼吁個人和企業多為社會做貢獻的聲音越來越高。這種呼聲當然沒有錯,但若形成道德綁架,強迫別人做貢獻,就有問題了。人被強迫做某事的時候所使用的頭腦部位與自發做某事時完全不同,而且,這樣會積累很多精神壓力。
志愿者所做的工作,完全出于自發自愿。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幫助了別人,志愿者也好,被幫助的人也罷,雙方都是開心愉快的。反過來,如果是被迫為別人做貢獻,那么做貢獻的人頭腦中就會留下“都是為了你而做的”的記憶。于是,便會有意無意地期待對方的回報。如果沒有收到對方的回報或者感謝之詞,做貢獻的人就會產生生氣、憤怒等負面情緒,這種付出稱不上純粹的貢獻。
所以,請大家更加重視“多巴胺驅動”的行為。
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深入學習,并用學到的知識造福他人,這樣,我們自己的人生豈不更快樂,也更豐富多彩嗎?至少我就是秉持這樣的態度,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經歷了各種挫折。不過,我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在神經科學中學到的知識,安慰鼓勵我的家人、朋友,還有來自內心的聲音,因為這些“支持者”的存在,才有了我的今天和今天的我。
最后,我要向那些為世界進步做出先驅性研究貢獻的科學家,支持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對大腦科學充滿興趣的各位讀者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這份謝意,發自我的內心!來自我的大腦!
青砥瑞人
2020年9月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01 所謂動力,到底是什么?
“動力”這個詞,我想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和用到。
可是,“所謂動力,到底是什么呢?”
“動力背后運作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是什么讓動力忽強忽弱呢?”
在這一章中,我將用神經科學的觀點,以淺白易懂的語言,為您解釋動力的本質。
不過,一上來就給您講動力的本質,恐怕您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從與動力有關的術語開始進行說明,幫您熟悉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再為您介紹從細胞、分子層面研究大腦神經的神經科學到底是如何看待動力的。
雖然統稱動力,但實際上,動力也分為很多種。
不光工作、學習上有動力之說,“我餓了,想吃東西”也是一種動力,“困了,想睡覺”同樣是動力,在體育比賽中想獲勝也是動力。因此,我們要想深入理解動力,必須首先理解動力的多樣性。其中,對我們人類最為重要的動力,我將分四個大類為您解說。
不過,我們如果只將目光聚焦于動力,便難以看清動力的整體像。所以,我會先為您介紹人類動力的大前提——人腦。我將動力的運轉系統解剖開來,掰開揉碎了,詳細地展現在您的面前,即使您以前對大腦沒什么了解,我也保證您能看懂。
另外,我還會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整理讓動力運轉的“材料”,并會談及動力的來源,動力與物理痛苦、精神痛苦的聯系,動力與金錢的關系,等等,各種各樣的話題。
要想“提升自己”,首先需要“超認知”
第一個話題,是一個與動力息息相關的術語。
不管您是上班族,還是自己創業的經營者,或是運動員、學生,我想有上進心的您一定想過一個問題——“提升自己”。要想“提升自己”,無論如何都躲不開一個重要的大腦機能,那便是“超認知”。
所謂超認知,就是“客觀地俯視自己、認識自己”的認知方法和狀態。我們不能只主觀地了解自己,還要客觀地了解自己;不能只片面地了解自己,還要全面地了解自己。這就是超認知的作用。
講一個有趣的實驗。
“請你對著鏡子,仔細看看自己的臉!
您突然對實驗對象提出這個要求,請他們照鏡子看看自己,然后觀察他們照鏡子的反應。多做幾組實驗,您就會發現,很多人在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吃驚地瞪大眼睛。因為他們發現,鏡子里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存在一些差別。
通過這個簡單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人不能只主觀地了解自己,還要通過客觀的方式來了解自己。
在客觀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意識地加以注意”。
如果我問:“從您家到地鐵站的路上,一共有多少根電線桿?”相信大多數朋友都回答不出來?蓮募业降罔F站的路,您已經走過百遍千遍了,為什么不知道中間有多少根電線桿呢?
在這段路上,您一定看到過電線桿,也就是說,電線桿的視覺信息已經送達您的大腦?墒,送達大腦的信息,并不一定會被大腦作為記憶保存起來。不僅如此,其實大部分信息會被大腦“拋棄”。我們沒有特別加以注意的信息,會被大腦判斷為不重要的信息,就不會被保存在記憶中。
我們的大腦雖然具有保存記憶的功能,但并不具備無論什么信息都保存的功能。我們沒有特別關注的信息,就不會被保存下來。因此,絕大多數人不會記住自己家到地鐵站的路上一共有幾根電線桿。
如果把我們“自己”看作一種信息,那么大腦的記憶功能也適用于“自己”這種信息。如果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對自己加以關注,那么有關自己的信息就不會被存入大腦。而且,還有一種普遍的錯覺——每個人都自認為非常了解自己,所以,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有意識地關注自己。不管是自己,還是電線桿,只要我們沒有特別加以關注,大腦就不會對這些信息產生深刻的印象。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花些時間和注意力,來客觀地了解自己。最近,OECD1宣布,進入21世紀,超認知能力是個人必備的重要能力。
P2-4